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ntents

如何让学习体系化,迅速入门一个领域?

 ·  ☕ 28 分钟

在碎片化日益成为一个热词的今天,很多人提到碎片化学习,就大摇其头,仿佛碎片化学习永远难登大雅之堂,只有系统学习才是正道。
其实,只要掌握了一些方法,碎片化学习,同样可以让知识体系化。

虽然我写过「长期接受碎片化信息,会有什么后果」,但我并不反对碎片化学习,我反对的是不成体系的碎片化学习——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那么,怎么将碎片化学习体系化,让我们真的能够从中获取价值呢?

以下这套方法,或许可以帮到你。

一、了解工具

无论你想学习什么领域,第一步,是先要了解这个领域的研究工具。

工具是什么?比如术语,比如研究方法,比如这个领域的基本常识,比如基本的派别,等等。

很多人常犯的错误,就是混淆「特定术语」和「日常语言」。如果你连一个领域所使用的语言系统都弄不明白,读再多的书、再多的文章,也是毫无意义的。

所以,首要的第一点,是选择一本公认的、权威的教材,将里面出现的术语全部弄明白。

这一步不用奢求读懂多少,能理解那些术语就可以了。

比如,学哲学,就可以读所罗门的《大问题》;学经济学,就可以读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看到一个不懂的术语,查维基、查资料、问别人,把它弄懂。不用强求记住什么和理解什么,先把里面用到的基本概念弄清楚。

这一步,选择一本恰当的启蒙书籍尤为重要。

其实,无论你读了多少妙趣横生的普及读物,到头来,基础教材这一关始终是绕不过去的。畅销读物好看,轻松,但学习本来就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因为,学习就是打破大脑里固有的藩篱和连结,建立新的节点和网络,这个过程跟改变习惯一样,必然是充满艰辛的。

相比之下,畅销读物只是给你一点谈资,让你自以为学到了东西,而并不能帮你重建对这个领域的认知。

另一方面,畅销读物为了保证可读性,对概念的诠释上必然会更加模糊和简单,如果没有通过基础教材打好底子,很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偏差。

二、建立脉络

了解了基础的工具之后,就是纵览,建立这个领域的脉络。

这一步,要多读几本描述不同时期的书,同样不求深入理解,先把这个领域的发展弄清楚,在大脑里建立一个时间轴,弄清它有什么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大致有什么特点、有哪些著名的「节点」,等等。

我建议选用一本电子笔记(因为长度可以无限延伸),印象笔记和 Onenote 都可以。每读一本书,就总结出书里对应的脉络,补充进去。一系列书读完,这张长长的图表也就完成了。

完成之后,确保它已经牢牢记在你的大脑里,然后就可以扔掉了……

不建议使用现成的脉络,因为,这个过程中,重点不是把这个东西做出来,而是,把这个领域的历史烙印进你的大脑里。你需要一步一步去写、去完善,才能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并且,每个人读的书、抽取脉络的方式、总结内容的侧重点都未必相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三、找出兴趣点

一个领域的东西,你不可能全部掌握。所以,在整理出脉络后,下一步,就是根据这个过程中的理解,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比如,你可能会对康德感兴趣,那你就可以看看他的评价——为什么说康德是近代哲学的里程碑?你总得了解一下康德之前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吧。康德自己的著作太艰涩,就可以先看看别人的解读,在摸索之中,慢慢向他靠拢。

又比如,你读完了心理学的概述,可能会对社会心理学感兴趣。那么,可以上网找找这一块的书单,一本一本读过去。有了第一步的积累,读起来会轻松很多。或者,你对社会群体的思维模式产生兴趣,那就可以看看《乌合之众》、《集体行为的逻辑》等等。

又或者,读这些书的时候,你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传媒对社会群体的影响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这时,你就可以涉猎一下传播学的著作,比如《传播学史》、《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等等。

学习的本质就是「联系」。旧概念和新概念的联系,单一概念和拓展概念的联系,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只有不断拓展「联系」,才是学习的目标。

有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每学完一个点,可以在心里假装把它讲给别人听,然后站在别人的角度提出问题,再试着回答。

这个方法的效果非常好,一来可以增强你对它的记忆,二来可以发现那些你还没弄懂的东西,已经得到大量的验证。

四、建立联系

如上文所说,学习的奥义就是「联系」。

何为联系?当你接触到一个新概念的时候,你大脑中这个概念的位置被激活、被更新,随之,所有与之相关联的东西,都建立了全新的因果逻辑,这就是联系。

比如,当你了解「弹性」是个什么东西之后,你以往读到的,比如「刚性」,比如商品价格变化的趋势,比如某种经济现象——抢购、囤积,等等,都会得到一种全新的、合理的解释,你对它们的认识也会刷新,以往的种种疑惑、困难也随之消失,这就是联系的力量。

当你学会一个概念时,与之相关的其他概念被激活,这也是联系,而且是更重要的联系。

比如,学社会心理学时,你可能会想去了解传媒方面的知识。学历史时,你可能对某个朝代的经济政策——比如唐朝的租庸调制吧——感兴趣,就可能会去了解宏观经济学里面的经济政策和财政政策,或者读一读经济史,看看赋税如何影响一个国家;或者其他国家、其他时期是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不同的举措之间有何利弊。等等。

这一步,读的时候要注意两点:

1)带着问题去读。

每读到一个地方,都问自己一个为什么,然后试着去解决它。可以查书,查资料,查维基,解决了再继续读。不用担心影响读书效率。记住,你是为了学习、为了弄懂一个领域而读书,不是为了把这本书读完而读书。

2)做好笔记。

这个过程中,你读文章,读杂志,所有的一切零碎知识,都可以把它们纳入你的笔记里,成为你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也唯有这样,这些零碎知识才有价值。

在这一步的学习中,你写的这些笔记,就是你最重要的学习成果。因为它们展现了你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更进一步说,也可以通过学习锻炼这种发问 - 思考 - 拓展的思维方式,非常有用。练得多了,你会发现看待问题的时候,速度快了许多,角度和深度也会有提升。

五、拓展和应用

重复以上步骤,针对同一领域不同兴趣点,或不同领域,深入,挖掘,建立联系,将所有这些东西在思维层面整合起来,就是你的「知识体系」。

然后,就是让你的知识体系发光发热,去应用它们。写博客,写文章,教授给别人……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同时发现那些被忽略的障碍点,再攻克之。

这其实是最重要的一步。

许多人推崇「做中学」,因为任何知识只有真正被内化了,才是属于自己的。而内化的方法是什么?把知识进行输出,就是最好的内化。

到这一步,你就已经算入门了。接下去,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去努力了。

加油。

1
~~~~~~~~~~~~~~~~~~~~~~~~~~~~~~~~~~~~~~~~~~~~~~~~~~~~~~~~~~~~~~~~

为什么你的读书没有达到惊天成长的效果

读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手段。它具备灵活、自由、经济等特点。你可在任何碎片化的时间随时安排自己的读书内容,同时你也完全不必受阅读场所的限制,可以自主的选择阅读地点。更为重要的是,他完全不需要花费你昂贵的经济成本,高昂的培训费用,仅仅是每月少许的开销、甚至是少吃一顿大餐,你依然可以成为成长迅速的学习者。

很多朋友在将自己的读书计划列入到自己的成长生涯中后,经过自己的安排,发现并没有达到自己预期想要收获的学习效果。也就是说,在以读书为学习主题的方式中,一段时间后,检验自己改变的结果没有想象中的大,成长没有达到令人刮目相看的程度。

这是什么原因?有些朋友很困惑。笔者就针对这个问题,为大家深入浅出的剖析,力争将遇到的问题分析透彻,将你的困惑逐渐打开。一般来讲,读书没有达到惊天成长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聚焦,不能做到单点突破

信息时代的到来,最不缺少的就是资讯。在各种繁杂的资讯中,如何挑选对自己有益的内容便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不是所有信息都可能帮助你成长,也不是所有信息对你都有用。换句话说,你不能立志成为任何领域的精通者,而是要成为单一领域的领军者。这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你要成为“小而美”,切忌追求“大而全”。

在瞬息变化的互联网时代,个人的崛起不再象传统社会那样困难。纵使你没有富裕的家庭,没有顶尖的学习环境,没有身居高位的父母,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借助互联网的趋势,照样可以成长为一个领域的专家,成为一个领域有影响力的权威人士。

你要做的,并不是将市场上所有的书籍全部阅读一遍。那样你一生也不能完成这个愿望。你的阅读需要有一个专业领域的规划。

首先,需要将构建自己专业优势的基础知识完全掌握。

这就是说你要花费时间按照专家的指点,将你所从事的专业领域的经典书籍潜心学习一遍,将基础知识牢记于心,融汇于自己的大脑。

其次,你需要研究自己专业领域的高深内容。

当然,这个阶段就是你进阶的内容了。你需要将自己从事领域的所有内容集中起来,将这方面的专业书籍全部拿到手,一本一本去啃。将自己从入门阶段想搞基阶段过渡。这个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很多人就在这个阶段放弃。如果你想要实现成为专家级权威的愿望,你必须走过这个阶段。

再次,你需要不断吸收最新的专业动态。

你要时刻关注的所从事领域的动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新的专业内容在你所从事的领域进行更新。这个时候,你要定期将最新出版的书籍购买回来,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库,不断丰富自己专业知识的认知能力。

如果说,在整个读书过程中,你身边没有专家的指点,你完全可以使用互联网中优秀的内容积淀来帮助自己甄别专业书籍中的专业知识。例如众所周知的豆瓣,上面拥有海量的图书参考资源,大量的读书笔记以及各种大咖的评论。你可以通过这些指导筛选对自己成长有益的书籍进行学习。

如果你觉得通过互联网自己挑选费时费力,你也可以找到自己在专业领域的大家,通过他留在互联网上的痕迹,例如微信、微博、个人博客、专栏等,主动去和他“勾搭”。别担心他会不理你,只要你能成为他的忠实“粉丝”,他的拥护者,你一定可以跟他求取成长的圣经,依托他在专业领域的积累,为你推荐专业领域优秀的书籍,易如反掌。

2.量不够大,没有实现质的飞越

我们所说的阅读,是基于大量的知识积累的一种阅读方式。按照最有效的阅读方法,你需要进行大量的主题阅读。对于主题阅读,你可以将自己专业领域的同类书籍进行集中阅读与学习。也就是说,你至少要阅读自己专业领域的书籍不少于100本。

这个数字并不庞大,对于你一生所拥有的学习时间来看,这只是沧海一粟。很多的朋友在困惑于自己为什么没有看到效果时,你应该检视一下这个问题。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专家也不是一天成就的。及时是天才,也需要好几年的知识积累,只有将大量的专业知识聚合,通过大量的阅读,你才有可能实现重大的改变结果。

你要重视量的积累,开始你要去关注结果,量变到质变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大脑会为你慢慢转化。当你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后,你大脑中神经思维的链接就会变多,当你的神经网越来越密时,你就修成正果,就会形成专业领域的深刻认识与见解,最终实现专家的转变。

3.没有思考,思维体系没有改变

所有的阅读都需要经过思考,没有思考的阅读,对你的影响不会太大。当你通过阅读一本书籍获取一个未知的观点后,你一定要将这个观点展开来看,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进行知识的加工整理,然后实现知识的深刻记忆。

其实,阅读后的思考并不是只有在虚幻的头脑中进行,你完全可以通过笔或互联网记录下来。我们最为常见的形式便是读书笔记与思维导图。

读书笔记是一种有效的思想工具。你可以将自己阅读完后的书籍进行整合,按照原书作者的思维脉络,将你所要吸收的未知的重点知识进行整理,通过自己的话进行表述。这里要强调一下,做读书笔记一定要用自己得到语言表述,切不可使用原书的表达方式。因为如果你作读书笔记还是使用作者的原话,那说明你还没有真正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读书笔记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也就是你对全新的知识内容基于你自己的视角进行的解读。通过你的解读,你会潜移默化的改变,你对专业知识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当然,读书笔记的呈现可以有很多种,你可以自己在笔记本上记录,也可以使用互联网工具,利用丰富多样的呈现方式进行记录。你使用的工具不仅仅局限于微博、博客、微信等工具,也可以使用PPT、网络电台、视频网站等方式。笔者之前写的一篇受欢迎的文章《如何用读书构建你的思维世界》中有详细的提及各种工具,在这里不再赘述,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去看。

还要重点强调一个重要的思维工具,那就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当下非常受欢迎的学习工具。实际上,思维导图是一种树形的思维结构。换句话说,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脉络的梳理工具。你可以依照思维的节点、逻辑层次,将你所阅读的书籍利用思维发散的方式进行整理并记录,通过全书思维脉络的梳理,你对作者想要表述的观点更为清晰、透彻。因此,利用好思维导图对你的思考与分析的作用是积极的,同时对你关键知识点的记忆也是有巨大帮助的。

关于思维导图软件,你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进行选择。目前最为流行的是MindManager、Xmind、Freemind等工具,也可以尝试在线的思维导图软件,比如百度脑图。

4.没有实践,方法不能落地

知识的精通全在于应用。那也就意味着,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导以后的生活或是工作。当我们读了大量的书籍,吸收了大量的专业知识,你需要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实践。只有经过实际情况的验证,你以后的学习收获才会更大。

我们如果只去一味的获取书中的观点,而没有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与工作中,势必会造成空有知识的行囊,没有知识转化之实。当你将书中的各种方法全书囊括后,你不去在日常状态中去执行,你学习的结果就不会被改变,也就意味着你毫无成长可言。

这就是你读书后没有改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像是书中告诉你25种时间管理的方法,你不去应用到你的工作中去,那么你的工作效率肯定不会提高。这个时候,你不能埋怨是书中的知识错误,也不能怪罪于书中的方法不切实际,是你完全没有将这些方法加以应用,没有具体的改变你的行为习惯,你依然在你既有的思维模式中进行工作,你的结果自然不会改变。

5.不能坚持,不能将读书从一而终

读书是一种相对单调的活动,大部分的人会有一种这样的状态:当听到某个名人推荐哪本书好后,急急忙忙从书店中买回来,刚开始觉得新鲜,过了几天没翻几页后,这本书就被抛诸脑后,放在书架上再也不管了。此过程循环往复·····

这就是典型的三分钟热度,如果这个习惯不改,即使家里的书籍汗牛充栋对你也毫无意义可言。在这里你要做的,就是将搜集来的书籍一本一本地消化掉,绝不能看似在读书,实则在“囤书”。

有人说,自己总是会造成这种行为习惯,有没有什么办法克服?其实,读书对你的重要性确定后,下一步你就要解决如何将这一习惯保持下来。这里有一个原则,笔者认为,只有培养对读书强烈的兴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不能坚持去读,以及寻找大量的借口去随时放弃读书习惯的养成。这就是说,当你把读书当做是一种枯燥的学习活动时,你才可能有机会将该行为保持。当你把读书当做是一种享受时,你才有可能持续积极的去读书。

当然,刚开始去培养阅读的兴趣时,你可以加入网络上或是线下的各种读书活动,比如比较有影响力的活动:

①十点读书会
这是目前非常火的线上线下活动读书社群,你可以找到与自己相关的读书圈子,有机会去参加他们组织的各种线下读书分享会,感受他们的读书氛围。

②拆书帮
这也是非常受欢迎的读书学习社群。他们也会定期举办各种线上线下拆书活动,对你培养读书的兴趣很有帮助。

这两个社群是影响力比较大的,还有其他的读书社群笔者不一一列举,他们的也具备一定的影响力,只不过没有上面两家大。如果你能将以上两家的活动全身心投入的话,一段时间后,你一定会自动的将读书变成一种感兴趣的行为习惯。

还要跟大家说一点,培养读书兴趣的方法不只这一个,你也可以去跟随网络上比较有影响力的“100天行动”,提出者是战隼老师,你可以与数万人一起,将一个行为通过10天的坚持,最终形成习惯。与广大网友互相监督、互相激励,这样你的读书习惯和兴趣逐渐会培养起来。

6.理解能力不强,无法吃透作者的想法

如果你面临的是这个问题,那么你对知识的吸收就会有限,久而久之你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你大脑中积累的知识有限,你的时间投入较多,但是读书回报较少,也就是与投入产出不成比例,效率较低。

针对这个问题,如果你自己能切身体会,你就不必急于去专业知识的海洋去遨游的了。你首先要把自己理解能力提升上来。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大部分的人忙于繁重工作而忘记了将自己的基本技能提升起来,这就导致了看似每天异常繁忙,实际上并没有给自己增加多少功力,时间都悄然流逝,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不管你的学习任务如何艰巨,也不管你的工作如何繁忙,你都要静下来先处理紧急的事。如果读书是你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那么你就应该先将自己的理解能力提升,而后才去大量的阅读。切不可本末倒置,只重视投入,不重视产出。

对于理解能力不强的朋友,你要有目的的选择自己阅读的书籍。就像是上学一样,要进行分级阅读。针对理解能力这个模块进行主题阅读,遵循由易到难的层次进行学习。也可以报名参加市面上专门针对理解能力提升的培训班,进行专项训练。当你把这个能力解决后,你就可以自由翱翔了。

7.对任何观点持怀疑态度

这里我们要强调的一点就是,不能将所有作者的观点进行否认,去批判他的不合理性。批判性思维是要具备的,但不是滥用。当你的思维形态还不健全时,当你的认知还不全面时,你是没有资格去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的。

如果你的思维世界还处于初级阶段,你要关注的就不会是原书作者观点合理性。要知道,作者去用20万字去表述一个观点,用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去推演一个论证,足见他的功力是远在你之上的。刚开始读书,你要抱着兼收并蓄的心态去获取知识,当自己具备了相当的能力后,你可以进行知识的融合与比对,进行观点斟酌与批判,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诠释一个道理。

1
~~~~~~~~~~~~~~~~~~~~~~~~~~~~~~~~~~~~~~~~~~~~~~~~

读书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成长路径,要想通过读书成就自己,你就要在阅读的过程关注自己的行为,及时校正自己的想法与看法,这样就能造就一个焕然一新的自己,直至成为拥有绝对话语权的权威。

怎样看一本好书

1)精力分配法

70%的书,略读,翻翻目录挑重点读。(做补充)

20%的书,通读,抓中心,形成个体系架构。

7%的书,把书读薄,再读厚,做笔记。

3%的书,可以读一辈子的书。

2)系统读书法

围绕一个感兴趣的主题,

挑选1本~2本主读(7%或20%类),

再挑选3~4本副读(20%或70%类)

然后做思维图,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3)读书4步(鸟瞰法)

1.读书前准备

1.1 明确自己阅读动机(如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对这本书涉及的内容有我有哪些疑问,这本书占我总系统什么地位),选择合适的精力分配。

2.通览初翻一遍书

2.1 这本书我知道多少,不知道多少。

2.2 每一章的重点问题和概要是什么,哪些需要重点看,哪些不需要看。我要带着什么问题去看。

2.3 这本书脉络怎么样,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结构是什么样。

3.重点笔记(3块法)

3.1 笔记A(脉络思维图)

3.2 笔记B(重点和我需要的地方)

3.3 笔记C(我的体会和分析)

4.归类

把这本书的信息放在总的知识结构中。

几个启示,

1.不要被细节吓坏,90%的书知道个大概就好了。

剩下10%的书,80%的内容也是知道大概就好了。

2.知识爆炸社会,要想老鹰逮兔子,只取自己需要的知识,马上飞走,不要贪多贪杂。

3.知识不经过系统整理,就像没有编制过的稻草,一冲就散了,白读。

4.记笔记时可以记录章节、页数,避免笔记太细,影响复习。

5.阅读的几个重点

1)带问题和目的去读,不迷失。

2)做好脉络整理

3)和作者的反馈(读一章问自己,写的对不对,对在哪里,不对在哪里,对自己的问 题有没有帮助,有没有值得向作者学习的地方,有没有自己以后要避免的错误)

4)带入知识结构内

6.增加阅读速度:中间指扫法。

7.对理解困难的地方,中心词逻辑法。

阅读需要:果断、勇敢、坚定。

1
~~~~~~~~~~~~~~~~~~~~~~~~~~~~~~~~~~~~~~~~~

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

1学习的样式

在讨论如何最佳地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几种学习的样式,不同的学习样式,有不同的特点,对学习的方法、时间的安排要求都是不同的。明确了这几种学习样式的特点,我们在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更有效率地完成我们既定学习目标,达到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

###(一) 体系化学习与专题学习

体系化和专题化,这是从学习的深度与广度进行的学习样式的划分。体系化学习是指系统地完成对某一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从章节的基本的概念定义,到阐释推理,到结论,最后再到较为宏观层面,章节与章节,概念与概念,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体系化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初步形成和勾勒出某一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框架,完成对某一学科的“扫盲”工作,当对方提及相关的概念和理论时,你至少要知道对方说的是什么。这一过程通过阅读和学习基础教材就可以实现。

在笔者就读的法学专业,是尤其强调“体系化学习”重要性的。任何一个法学新生,都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循序渐进,逐步完成四年的学习生涯。整个法教育学体系包括宪法、法制史、行政法、法理学、国际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环境法、经济法等等。通常先学习宪法、法制史、法理学,再学习民法、刑法。这个标准还可以无限细分下去,民法中包括了民法总则、物权法、合同法、侵权法、婚姻家庭法、人格权法、继承法等等。一个法学的新生,不可能一上来就对民法总则或者侵权法中的内容理解的相当通透,一定是经历至少一年到两年的体系学习,掌握了一定了法律思维方法才能够对民法和刑法晦涩艰深的内容有所掌握。

任何的学科,都是自己的话语体系和习惯用语的,话语体系和习惯用语构成了本学科特定的思维方式,体系化的学习,既是对本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是初步形成相应的思维方式的过程。比如法学专业就非常强调“权利——义务”的思维方式,注重对法律关系的分析,如果没有长时间的熏陶和法学知识贮备,你是很难从纷繁复杂的案件中理出头绪,抓住关键点的。

专题学习与体系化学习较为不同,最重要是对学习的深度要求不同。在硕士和博士阶段,导师对我们的要求不再是熟练掌握某一知识点,了解和熟悉相关的概念、用语。当我们能够以特定的成绩进入某一所高校深造时,学校和导师就已经默认了我们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思维方式,不会再要求我们系统地学习部门法,而是有更高的要求。对某一概念、用语、原理、定论,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知道一个概念的定义,而且要知道某一概念、制度的来源、发展,其利弊如何;对某一个知识点,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要学会自己发问,自己解答。导师往往直接布置相关论文,或者将课题的部分交与你,相关的文献资料知识都需要你自己去搜集、深化、拓展、完善。这样的一种学习样式,往往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相关知识贮备之上,发掘新的问题,从已知推导至未知,形成新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样式,我们可以称之为“专题学习”。

###(二) 课堂学习与拓展学习

这是根据学习的方法和地域进行的一种学习样式的划分。顾名思义,课堂学习主要指在校学习,或者通过专门的课程班级进行学习。课堂学习往往与体系化学习联系起来,好处是能够比较联系地掌握某一知识体系,打牢基础;缺点是往往对时间的要求比较高。往往需要抽出一定或者整块的时间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而拓展学习比课堂学习的形式更加多样,你可以借助任何的方式,选择你想要学习想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尤其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我们能够接触到的学习资料其实是相当丰富,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料也是越来越便捷的了。网易有专门的公开课,PPS等平台上也有国内国外各大名校的专业课程,完全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

当然,拓展性学习的前提是你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贮备,或者至少对某一领域、行业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拓展学习的方式往往是多样的,甚至可以不局限于专业的学习资料本身。笔者平时喜欢追美剧、英剧、日剧,而笔者的专业是法律,当我拥有了一定的法学理论功底之后,看电影、追剧,往往能引申到相关的法律问题之上来。譬如,日剧《legal high》是一部律政剧,其中的很多案件,在追剧的过程中,经常能够将其中的案件与法学知识联系起来,无罪推定、律师的定位、司法独立、程序正义,这一个个看起来晦涩和枯燥的词汇,在电视剧的过程中与活生生的案件结合了起来,这就要比你单单在课堂上捧着书本,背概念记理论要有效的多。再比如,笔者在学习运筹学的过程中,在玩相关的竞技游戏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回忆和引用起运筹学中的相关知识,如何制定目标是最有效的,计划与计划之间如何衔接,如何衡量成本,如何利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效率。看似笔者是在玩游戏进行娱乐,其实在娱乐的过程中也是将自己的理论转化“应用”了一番,一些枯燥晦涩的公式、定理,因为有了活生生的案例和应用,变得生动有趣而且印象深刻了。

###(三) 兴趣学习与专业学习

这是根据学习的目的不同对学习样式进行了一类划分。如果你只是对某一类知识感兴趣,不求做到非常专业且艰深的高度,只求了解,那么这样的学习样式就可以称作是“兴趣学习”。而专业学习则相反,往往是带有特定的目的性或者功利性,其目的性和功利性体现在必须通过特定的考试、考核,培养出相关的能力、技能。

通常而言,兴趣学习更加开放和自由,对时间和自我控制能力的要求也更低;而专业学习要求制定较为严密的学习计划,对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要求较高。专业学习按照阶段不同,又可以细化为基础性学习和冲刺性学习,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和侧重点,基础阶段侧重对知识体系的全面梳理,不能有所疏漏;而冲刺性阶段往往侧重于重点、难点和自己的薄弱点,专业学习,必须要经过基础和冲刺两个阶段,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需要指出,以上学习的样式只是粗浅的划分,而且很多情况下它们都是彼此重合和渗透的,在体系化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某一问题,需要钻研和深究,或者觉得自己掌握的不是特别好,那么就可以继续就这一问题寻找相关的资料,做进一步的思考,这就是专题学习;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也可能会涉及到相关的理论或者实践操作案例,或者与本专业毫无关系的素材,需要你用相关的知识、理论去解释、阐释,这又是课堂学习向拓展学习的转换了;专业学习不排斥兴趣,兴趣学习的过程中,也可能发现自己的特长和有点,进而继续进行学习、研究,未来把它转化为专业学习。这都是有可能的。

2碎片化学习的最优路径

碎片化学习,就是利用比较零散的时间进行学习。我们在进行碎片化学习的同时,需要建立在前述的几种学习样式之上,清楚明白地知道自己进行的学习的目的和想要达到的效果是什么。

如果你是想要彻底了解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或者熟手,那么,你首先要做的是系统地构建起自己相关领域的知识体系,至少买几本市面上公认的比较好的相关领域的教材或者著作,有条理地慢慢研究;大致对相关的概念、基本理论有相应的了解后,就可以继续进行相关的专题和拓展学习了。如果时间相对而言比较整块,如周末双休日,这样的整块的时间应该用于阅读基础性的书籍,掌握基础性的知识,系统地梳理知识体系。而工作较为繁忙的平时,学习时间可能比较零散,这个时候,就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专题和拓展学习,找到自己学习过程中比较感兴趣或者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思考,有意识地联系起你刚刚学到的理论和知识,看看能不能解释和梳理生活中遇到的特定问题。如果你的生活中恰好没有类似的问题,是否可以通过阅读新闻、故事,联系到你刚学习的理论、知识之上?甚至完全不搭边的两个领域,新闻素材、故事、资料,你能否站在你学习的知识之上重新对其进行解构、解读?这同样是利用零碎时间进行有效学习的手段之一。

笔者的职业是科研和写作。与很多人想象中的形象不同,我的大量时间并不是在图书馆、实验室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而是花在了与他人交谈和讨论之中,有时候也会利用闲散的事件阅读新闻和各种花边事件。看似是在不务正业,而事实上,笔者相当多的灵感和思路都来源于生活的其他所见所闻而非文献阅读。有时候,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我会思考其中是否存在值得研究的法律问题,是否可以用法理来解释,有时候,一个好的问题,一个好的思路,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比如有一次,在高铁站排队买票,一个急着赶车的同学问我能不能让他先买,我爽快地答应了。事后我返校一回忆,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其中涉及到法律中的顺位利益让与问题,如果当时只有我们两排队买票,自然不存在任何法律问题,可是排队的不只有我两啊,我擅自同意让他先买票,并没有征得背后其他排队的同学同意,实际上是对他们优先顺位利益的侵害。当然,这只是一个很小的事例,也谈不上有多么严重,但是这样细小的生活问题,就能够引发有关理论和知识上无穷无尽的思辩和研究,实际上是非常生动有趣的,这样的例子,也是整日埋在图书馆阅读文献所不能发现的。

零散的时间可能不足以让你系统地建立知识体系,详尽地研究掌握好某一专业,培养出足够优秀的能力,但是足够让你发现一个值得研究、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这是我对碎片化时间学习的第一个建议:利用较为大块的零散时间建构知识体系,而小块的时间用来从无穷多的生活事件、素材中发现问题,初步思考。

我的第二个建议是:牢牢地把握这些问题,如果你拥有了较为整块的时间,你当然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去寻找相关的数据、资料、书籍或者其他资料帮助你思考、研究、分析这些问题,如果没有整块的时间,你也可以利用较为零碎的事件尝试着在你自己的脑海中,利用你自己相关领域的知识进行粗浅的分析,推理,等到时间精力更加充裕的时候再进行验证,完善。

不要小看这样学习方式的作用,它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虽然每天的成效和进步都有限,但是每天每个时段,只要你在思考,在学习,你总是在进步,日积月累,在相关的领域你就会有一个大的质变。实际上,我在知乎上30来篇有关学习的文章都是用类似的方式完成的。每一篇都只针对某一个具体的、细小的学习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源于我求学以来现实生活的感悟,是我自己亲身遇到过的问题,每一次思考,可能都只有一点点进步,只有几个尚不完善的结论。但是日积月累,渐渐地就形成了理论,形成了体系。而写作这些文章的时间,也是零散的,抽空完成的,并不耽误任何的科研工作。事实上,写作的过程与思考、积累和完善观点、推论、结论的过程相比不值一提,在写作之前,相关的理论在我自己的脑海中已经验证反复推导过无数遍了。

我的室友阳博士同样是这样一个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的高手,他入学之初就对国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要通读一遍,但是专业课程,学习任务都比较重,因此他的方式是每天只要弄懂一句话或者一段话即可,附上自己的感悟,体验,时间一般是早上起床的时候,利用10来分钟的时间寻找古文的翻译和注释。这样,一个学期不到的时间,他已经看完了《论文》,《孟子》,最近又在钻研《道德经》。

所以,重要的不是一口吃个胖子,而是持续的积累,碎片化的时间,只要你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每天有意识地往这个方向靠,时间一长,坚持下来就会有可观的效果。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灵活运用了体系化学习、专题学习、课堂学习、拓展学习、兴趣学习与专业学习的方法。正向我前文所说的,这几种学习样式其实是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彼此之间不存在绝对的优劣,关键是你是否转化得当。

比如,每个人都有偷懒的时候,也许你累了一天回到家中已经即疲力尽,根本无法系统性看书、思考、写作了。这样的情况下,还能不能进行学习呢?当然能!笔者也有厌学的时候,看着一大推论文任务和写作任务发愁,也许累了一天了根本不想翻书动笔,只想好好地放松一下。那怎么办呢?很简单,把体系化学习、课堂学习转为为兴趣学习、拓展学习、专题学习啊!我喜欢看电影、追剧,那么我就找几部我喜欢的电影、电视剧,可能是涉及到法律的,可能并不涉及,并没有关系,我在思维的层面把它们联系起来就可以了。一次我正在为一篇法理学的论文犯愁,不知道该写哪方面的题材,结果晚上看电影准备放松,恰好看了韩剧《亲切的金子》,其中有一个场景,是讲一个穷凶极恶的歹徒专门谋杀儿童,但是由于司法的疏漏导致他逃脱了制裁,结果被害者的父母们一商议,决定联合起来偷偷处死他。我顿时就有了灵感,第二天就针对这个故事,专门以“公力救济外的私力救济,其边界在哪里?”为命题,完成了我有关法理学的论文。

我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并没有有意识地去用理论分析,但是由于我有了相关的理论知识,自然而然地就会联想到相关的理论和知识点去思考、分析,而且这个过程比单纯完成论文更有兴趣,我就是有一种冲动要把这个情况分析清楚,自己弄懂。最后完成论文反而成了无关紧要的事,是我思考的副产品罢了。

因此,我的第三个建议就是:在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的时候,也要学会和自己耍一点心机,多样化利用和整合素材,不要觉得整天坐在教室,听老师讲一句做一句笔记的方式才叫做“学习”,其实,任何能够调动起你学习的主动性,带动你积极思考,让你有极强的解决问题的冲动的过程,都是学习。

当然,如果你一开始的目的就是兴趣学习,整个过程就简单的多了。你完全可以跟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感觉走,值得提醒的是,在兴趣学习的过程中,你自己还是要有一条基本的脉络和主线,掌握好相关问题的知识体系,或者从自己感兴趣的点入手,自己构建出一套知识体系,这都是可以的,这比单纯的东一棒子西一棒子,不求甚解的效果要很好多。在兴趣学习的过程中,同样可以结合其他的学习式样,让学习变得更加高效。

在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的时候,我还建议大家养成以下好的习惯:

首先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阅读任何材料、书籍、报刊或者交流讨论时,都要有意识地把素材往自己既成的知识体系上靠,用已有的知识体系(或者你想要提高的方面的知识)尝试着去解读,思考,分析。这样,这些素材才能够转化为你相应的知识,而不是沦为信息的垃圾和边角料。

其次是养成随手摘抄做笔记、做记录的好习惯。有一个好的问题,好的思路或者一些新的体验,都随时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来,以免遗忘。记录的时候可以简单记录重点,或者画一些简单的逻辑图,这对于后来的持续思考,搜集资料,继续研究,整理思路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最后是定期整理、写作的习惯。如果不定期进行整理,那么你获得的经验、知识永远都会是零散的、残缺的、不完善的。这也是写作的重要意义所在,它能够把你平时积累的东西书面化、条理化、清晰化,在写作总结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对你思维方式,逻辑的提高,把零散的知识和平时的积累体系化,结构化,方便你下一步的学习、研究、思考工作。